好適合平日晚上午夜場電影,
一個人細細品味,餘蘊無窮......
一直好喜歡是枝裕和的作品,最初接觸的第一部作品是『比海還深』,
深深愛上電影中平凡的日常,卻又一針見血的對人生、社會提出質疑,
觀影的過程中不停在腦海裡思考電影中拋出的問題,
自我反覆思辨但往往沒有答案......
究竟什麼是家人?什麼是愛?血緣重要還是共同生活累積的羈絆重要?
對我而言,共同生活逐漸累積的羈絆與感情遠重於虛無縹緲的血緣,
我也不相信有什麼天生的親情,對我而言親情完全來自於相處的累積。
但看完這部電影,又重新思考了一回...
這部電影一如是枝裕和過往的電影一樣,
拍攝活在社會底層的五口(後來變成六口)之家的日常,
一家人靠著奶奶的老人年金作為主要經濟來源,
父親的工作是時有時無的工地臨時工、媽媽在洗衣店工作、阿姨從事風俗產業,
兒子與父親平日會偷一些生活用品作為補貼,
某一天遇見了被虐待的五歲小女孩由里,
開始了他們六口之家的生活......
看似平淡的日常,但某些平凡的場景卻狠狠觸動內心,淚流不止無法遏抑......
由里搖頭拒絕新衣服,天真的說“不會打我嗎?”
由里跟信代一起洗澡時,兩人比對著手上被熨斗燙傷的傷痕,說著“一樣呢~”
信代跟由里說,
“打你然後說這是為你好都是謊言,真正愛你的話是這樣的(用力抱住由里)”
沙也加躺在奶奶的大腿上,說著,好溫暖呀~
沙也加跟四號先生的擁抱,
(自身的孤寂被瞭解的撫慰力道如此強烈,明明是陌生人、是顧客與性工作者)
翔太帶著由里在大和屋偷零食,
老闆叫住他們,說“別讓妹妹做這種事啊”並送他們兩枝果汁冰,
(深深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是多大的救贖)
信代說“自己選的家人羈絆比較深吧”,
奶奶在海邊無聲說著“謝謝”,
奶奶過世後,沙也加哭著幫奶奶梳頭髮,信代說“我們在多陪奶奶一下吧”,
東窗事發後,警員質疑信代誘拐小孩的初衷,信代說“難道生了小孩就可以成為母親嗎?”
員警“但是不生小孩無法成為母親吧”,
並質疑“孩子們是怎麼叫你的?有稱呼你母親嗎?”、
“難道不是因為你生不出小孩,才誘拐別人的小孩想滿足自己成為母親的慾望?”
信代邊流著淚、邊擦眼淚、邊試圖想說些什麼、邊忍著淚、最後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只能說著“大概吧...”,
(這裏是全片高潮,安藤櫻的演技真的太好了.....光從他的表情、眼神就可以感受內心的糾結......)
最後父親跟翔太說“爸爸要變回大叔的身份了”,
以及翔太在公車上無聲的“爸爸”.......
究竟,什麼是家人?
毫無血緣關係,因為利益與生存需求結合的一家人,是真正的家人嗎?
自己選擇的家人,羈絆真的比較深嗎?
若真是如此,為何東窗事發時可以立刻做鳥獸散?
但,為了自己的生存解除家人關係,就可以否認他們之間的牽絆嗎?
那些關心與一起生活的回憶如此真實,
他們互相依存、相互需要也彼此照顧,
這些早已取代他們原生家庭失靈的功能,
從中得到的慰藉難道不是愛嗎?
最典型的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就是夫妻了吧!
但夫妻之間的羈絆,似乎也可以在轉眼間消失無蹤,
至今我還是認為靠著自主意識選擇的家人、因為時間累積的感情羈絆是很強烈的,
之所以可以轉眼消失,
我猜可能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是有前提的吧?
雙方內心各自對這個關係保有核心信念,
可能是毫無保留的信任、可能是自在舒適的生活、
可能是互相依存的利益,不管是金錢或是陪伴,
一旦前提消滅大概就無法維繫了吧......
但無法維繫關係就不是愛了嗎?
有血緣就自然可以成為家人嗎?
如果是,為何虐待、忽視、遺棄會發生在有血緣關係的家人之間?
為何往往是有血緣關係的人帶來無法抹滅的傷害?
或者,正是有著切不斷的血緣關係,才會發生這些事情?
仗著血緣彼此壓迫的關係不是更可怕嗎?
什麼是家人?什麼是真正的愛?
這些問題我都沒有解答,
但光是激發這些思考,對我而言就已經很有價值了,
看到後來實在令人難過,
信代明明沒有犯什麼大錯,卻得坐牢,
治明明很想成為翔太的父親,卻得放手,
縱使有再多愛,他自己也明白無法教導翔太見容於社會所謂正當的價值與生存手段吧?
由里回到看似正常但實際上充滿暴力沒有愛的原生家庭,
看到由里一直張望著陽台外的神情,真的很令人心痛,
人生就是這樣充滿無奈吧?
但願這樣的人,縱使環境艱難、社會冷漠,
還是可以找到一小處歸屬......
可以在人生中發掘一點點溫暖,成為生存的動力......但願啊!